再走長征路,最大的意義是什么?
這個問題,自始而發,縈繞于心,在長征會師地會寧,終于獲得完整的答案:信仰。
肅穆的會寧縣大墩梁烈士陵園里,埋葬著887名烈士。84年過去了,他們中的絕大多數,依然無名。如果不是信仰,這么多風華正茂的年輕人,為何明知強敵在前,依然浴血奮戰,直至犧牲生命?
俄界、岷州、哈達鋪、榜羅,甘肅境內的一次次關鍵會議,都是為了確定和執行紅軍向哪個方向去,在哪里落腳的重大決策。盡管有爭議、有斗爭,但方向一定,各路紅軍便攻堅克難,堅定前行。如果沒有信仰,紅軍怎會毅然選擇北上抗日到陜北?
隊伍走了,戰友離去,遺散在甘肅的紅軍傷病員,得到了老百姓的悉心照顧,雖然從此生活在民間,但從未忘記自己是從哪里來,該到哪里去的革命軍人。如果沒有信仰,他們怎會如種子一般,在鄉村扎下根,頑強生活,初心不改,直至迎來新中國?
長征是走出來的,也是信仰支撐出來的。這一路,九死一生,充滿艱險。面對敵強我弱、前路迷茫的困境,如果沒有堅如磐石的信仰,紅軍怎可能沖破重重圍堵,找到前進方向,最終站穩腳跟,走向新的勝利?
心中有信仰,腳下有力量。長征精神,是我們黨初心使命的重要體現,是理想信仰的重要來源。有了堅如磐石的信仰支撐,新時代的長征路,必將取得新的更大的勝利。
新甘肅·甘肅日報記者 李近遠